创“五位一体”,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心理育人”特色材料
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紧紧围绕学校“三全育人”的文件精神,在大力加强心理育人上进行了工作探索,初步形成了“创‘五位一体’,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学院“心理育人”特色工作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完善,心理育人成效明显。
一、项目的主题和思路
按照学校心理育人工作要求,买球网站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院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围绕“健康、快乐、成长”的主题,致力于持续有效开展院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为创“五位一体”,即加强体系建设,构建“党委-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兼职辅导员-班级-宿舍”五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多来源-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加强活动建设,全面落实“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学生健康顺利成长保驾护航。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加强体系建设,构建五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
从制度和操作层面着重加强体系建设,学院目前形成了“党委-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兼职辅导员-班级-宿舍”五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从制度层面,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该制度为心理工作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方针。通过召开全院院班主任专题会议和学生干部专题会议形成思想共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从服务网络建设而言,在学生处和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指导下,学院聘请四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为心理兼职辅导员,通过建设层级服务网络,职责分明,重点突出,成体系性地在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计心理危机干预13例,3人已经顺利毕业,学生心理状况不断康复。院党委抓顶层设计,辅导员负责和跟进重点心理危机个案,班主任就学生普通心理困惑进行针对性工作,心理兼职辅导员为主动寻求帮助的同学提供心理咨询,班级同学提供良好心理支持,宿舍是构成五级体系的基层组织单位。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多来源-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学生骨干(朋辈班导师、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心理兼职辅导员多来源的工作群体,通过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学院辅导员、朋辈班导师和心理委员全部接受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开设《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成长团体辅导》课程两门,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人,国家三级职业指导师1人,接受心理危机干预培训2人。
对心理班导师、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经常化培训。学院要求全部心理委员都要接受学校和学院的培训,持证上岗。目前学院心理委员共有136人,全部参加过培训,其中获得证书的有102人,持证率为75%。培训内容涵盖心理委员的定位与职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辨析与大学生班级建设等。实现朋辈班导师和心理委员工作规范化。结合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编制《电子工程学院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和《朋辈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守则》,通过朋辈班导师和心理委员工作规范化,发挥其朋辈互助作用。
(三)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学院辅导员队伍中现有大学生通识教育选修课《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门,A系类选修课竹铭课程《大学生自我成长团体辅导》1门,教学主题涵盖了大学生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亲密关系等。辅导员积极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的集体备课会,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门课。通过心理健康类课程建设,向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传递心理正能量。
(四)加强活动建设,落实“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以活动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主要分为心理普及类活动、心理特色类活动、特定群体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心理普及类活动中,学院重视学院“全人教育”,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和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作为核心理念融于其中,如集自我成长体验分享、团体竞赛比拼、情绪情感体验、心理知识讲授探索于一体的“525”主题月心理教育活动体系,为实现“全人”教育铺路搭桥。
心理特色类活动主要包括分年级侧重点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周心灵电台、每月“成长有约社区沙龙”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每学期阳光运动会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分年级有侧重点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针对大一学生的适应问题,针对大二学生的迷茫与困惑问题,针对大三学生的职业选择问题,针对大四学生的就业与未来选择问题。特定群体的感恩教育活动主要包括面向贫困生群体的《大学生自我成长团体辅导》系列活动。
(五)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通过重视新生心理筛查、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系统、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台账、重视家校联动,化解心理危机。过去一年,学院老师与心理关注学生谈话 100余次,2019年1月至今,学院辅导员积极配合校心理中心进行心理危机干预13例,学院发放家长知情同意书7份,进行家校联系互动100多次,学生整体安全可控,为学院安全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院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系统,建设校心理中心—学院党委—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兼职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长)心理危机干预与工作体系。建立新生心理档案。通过每年的新生普测建立新生的心理档案,利用新生朋辈导师案例督导会,健全新生档案。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台账,一人一档。重视家校联动,化解心理危机。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向家长强调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风险点;建立学院家校联系学院qq平台,班级微信平台,辅导员专门负责家校联系;重视与家长的面对面沟通,邀请学生家长到校,提升工作的实效性。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实践证明,“五位一体”的院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力于持续有效开展院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有良好的效果,对于预防和遏制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二)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辅相成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心理普及类活动、心理特色类活动、特定群体的感恩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理素养得以明显提升,心理普及类活动加快了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心理特色类活动对于学生常见的学习、社交、情感、求职等心理困惑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在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干预及家校互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该模式的实践中,过去一年来,联合学校心理中心成功化解心理危机个案 13例(其中双向情感障碍 5例,抑郁4例,躁狂1 例),对于学院心理危机学生做到风险可控。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对于如何将两者更加好地相结合,如何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好地融合进去,并充分辅导员这一角色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摸索完善。
2.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新课题的研究,提升工作实效性。如目标群体特征的变化、校园贷、网络诈骗等所引发的心理问题,针对00后大学生群体、校园贷等开展调查研究,可以更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有效创新学院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与新载体,提升工作的精细化程度。通过新媒体如易班宣传和微信推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生活中。
4.逐步摒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取向,关口前移,立足发展取向,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开设学生真正需要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科普活动,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